2020年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中科院武漢分院、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規范與倫理研究支撐中心承辦。會議邀請了相關領域院士專家蒞臨會議,參與討論。
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裴鋼院士代表主辦方致辭。裴鋼主任強調了舉辦本次研討會的重大意義。自2011年起,道德委員會每年主辦科技倫理研討會,打造了國內首個在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方面具有顯著影響力的、持續性的、高層次的交流平臺。2020年度科技倫理研討會的主題是“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茖W道德和倫理教育對于科技的良性發展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近年來,我國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積極探索科研誠信與科技倫理教育的模式,例如:不少醫學院構建了醫學倫理教育的體系;一些理工科大學開發了富有特色的工程倫理教育的課程;一些高等院校開設了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課程。但是從全國來看,我國的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依然存在重視程度較低、教育方式單一、教育成效參差不齊、效果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如何讓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不只是面向科研人員的簡單說教,而是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相關的教學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創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討論。
研討會安排的6個主旨報告,有思想,有觀點,有案例,有數據。朱邦芬院士提出,學術誠信建設是培育世界一流大學、人才、科技期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衡量學術誠信是否好轉的關鍵指標是看科技界的“自查”“自糾”“自凈”能力。張啟發院士詳細介紹了華中農業大學的“交通法規式的學術治理體系”,提出在學術不端行為治理中應強調基層單位法人主體的責任和作用,相關罰則應有交通法規式的精細化的、剛性的制度。楊衛平局長具體分析了六大類科研不端行為的具體表現以及認定科研不端行為的四個要件,為處理科研不端行為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范本,并分享了一系列案例。李倫教授從工程倫理教育的角度,分享了大連理工大學的經驗。李真真研究員從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的角度,分享了可信人工智能的規范。彭耀進研究員從生命科學倫理教育的角度,分享了一系列調查研究數據和研究成果。
與會嘉賓圍繞“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主題,針對“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關于加強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的建議”展開卓有成效的研討,提出中肯的建議。從價值理念的層面,提出我國在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標本兼治、知行合一,需要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從具體操作性層面,討論了未來我國科學界和教育界需要開展的工作,比如:仔細甄別國內、國外科學道德與科技倫理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評價尺度與爭議解決機制等的研究;豐富對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完善不同階段的科技倫理教育體系;以及師資培養、教材開發等。
道德委員會翟明國院士對研討會進行了總結。他指出,科學道德與科技倫理是不同維度的問題,科學道德主要涉及科學共同體的自律和他律,而科技倫理關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近年來,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國科技創新在一些有爭議的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如轉基因、基因編輯等領域,也存在著“指揮棒”錯位形成了科學界急于求成的浮躁氛圍,科學嚴謹性有所降低。在科學道德和倫理教育方面,既需要倫理學的學者參與,也需要具體科技領域的學者參與,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加強科學界的科學道德和倫理意識,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法制,還需要建立起與國際科學界相適應的規則。
科技倫理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的一項重要的年度學術活動,重點圍繞國際國內科學共同體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問題進行研討。多年來,研討會秉承開放、平等、理性、負責的精神,鼓勵自由交流,匯集科學道德、科研誠信、科技倫理政策建議,傳遞負責任的創新理念,已成為國內科學道德與科技倫理的高層次交流平臺和政策建議采集平臺。